法治零距离讯 2025 年 4 月 22 日,甘肃省永靖县公安局宣布成功侦破一起跨越 34 年的命案积案,在青海、西藏等地警方协助下,将 1989 年盗窃杀人案的两名潜逃犯罪嫌疑人梁某某(58 岁)、张某某(56 岁)抓获归案。这起尘封多年的悬案告破,标志着甘肃警方 "命案积案攻坚行动" 取得重大突破,也为全国陈年积案侦破工作提供了 "科技 + 传统" 结合的经典范例。
一、34 年悬案:从入室盗窃到杀人灭口
案发回溯:1989 年 6 月 1 日凌晨,永靖县刘家峡镇某职工家属楼发生血案。住户王女士被发现死于家中,现场留有翻动痕迹,抽屉内现金及首饰被盗,尸体颈部有掐压痕迹,系机械性窒息死亡。由于当年监控设备匮乏,现场物证有限,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积案攻坚:尽管时光流逝,警方始终未放弃追查。2025 年 "命案防范治理暨积案攻坚行动" 启动后,该案被列为重点目标。专案组重新梳理 200 余页卷宗,发现案发现场遗留的一枚模糊指纹和少量毛发,成为重启侦查的关键突破口。
二、科技赋能:跨越四省区的追凶之路
(一)物证比对揭开冰山一角
专案组运用新一代 DNA 技术和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对历史物证进行二次检验,发现现场毛发与青海西宁一名前科人员梁某某存在亲缘关系。通过基因家谱分析,锁定其家族成员在永靖县的活动轨迹,确认梁某某及其同伙张某某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二)跨省追踪上演现实版 "猎狐"
循着嫌疑人踪迹,专案组横跨青海、西藏、新疆、宁夏四省区,行程超过 1.2 万公里:在青海格尔木,通过走访废品回收站,发现嫌疑人曾使用假身份从事金属加工; 在西藏那曲,调取 173 个沿途监控,捕捉到两人驾驶报废车辆的画面; 最终在新疆喀什某建筑工地,通过人像识别系统精准定位,于 4 月 15 日凌晨实施抓捕。
(三)心理攻坚突破沉默防线
面对警方出示的 DNA 比对报告和行踪轨迹证据,潜逃多年的梁某某终于供述:1989 年两人窜至永靖县实施盗窃,因被受害人发现,遂杀人灭口。此后二人辗转西北多地,靠打零工、伪造身份度日,甚至曾在青藏铁路工地参与建设以掩盖行踪。
三、法律与社会:积案侦破的双重意义
(一)正义虽迟但到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百三十二条,两人涉嫌抢劫罪、故意杀人罪,面临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案件发生在 1997 年《刑法》修订前,司法机关将按照 "从旧兼从轻" 原则量刑。
(二)警务改革的里程碑
本案侦破彰显 "专业 + 机制 + 大数据" 新型警务模式成效: 建立积案 "电子档案库":永靖警方将历年未破案件数字化,关联 DNA、指纹、足迹等 18 类生物特征,实现跨时空比对; 区域警务协作常态化:西北五省建立 "黄河流域命案协查机制",共享 23 万条前科人员数据,本案即通过该平台获取关键线索; 科技赋能传统侦查:运用无人机建模还原案发现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嫌疑人潜逃规律,将侦查效率提升 400%。
(三)告慰逝者的迟到答案
受害人王女士的儿子在警方通报会上表示:"34 年了,母亲的案件终于有了结果,感谢警方从未放弃。" 永靖县公安局局长指出,该案侦破是对 "命案必破" 承诺的坚守,更是对潜在犯罪者的有力震慑。
四、积案攻坚:全国行动的甘肃样本
随着本案告破,甘肃警方 2025 年已累计侦破命案积案 12 起,其中 30 年以上积案 4 起,追逃成功率达 92%。省公安厅同步启动 "暖光行动",为 15 个未破命案家庭提供司法救助和心理疏导,推动 "破案 + 善后" 一体化治理。
正如公安部刑侦局负责人所言:"每一起积案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警方多一分努力,社会就多一分公平。" 永靖命案的侦破,不仅让正义得以伸张,更向世人证明:法网恢恢,虽远必诛,任何违法犯罪都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本文根据永靖县公安局通报及警方内部资料整理,案件细节因侦查需要未完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