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近年来,北京法院在司法救助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司法保障,为首都的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司法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救助范围逐步扩大
自2014年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全面实施以来,北京法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不断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从最初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到如今的涉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北京法院的司法救助工作已经覆盖了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同时,北京法院还制定了详细的救助标准和程序,确保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构建全市法院救助“一盘棋”工作格局
北京全市三级法院均成立了司法救助委员会,构建了全市法院救助“一盘棋”工作格局。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确保了救助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同时,北京高院还制定完善了相关实施细则,多家中、基层法院也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为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创新救助机制,提升救助效果
北京法院在司法救助工作中不断创新机制和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一中院创建的《关于司法救助解决刑事被害人遗体长期存放问题工作机制》和海淀法院创建的“四体”工作机制,都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评价。这些创新机制不仅解决了救助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提升了救助效果,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和关爱。
四、延伸救助职能,实现多元化救助
北京法院在司法救助工作中不仅注重物质救助,还积极延伸救助职能,通过心理救助、检察机关配合、社会救助衔接、群团组织协作等多种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救助服务。这种多元化救助方式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还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五、持续发挥联动救助制度优势,巩固救助工作实效
下一步,北京法院将继续发挥联动救助制度优势,加大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力度,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工作。同时,北京法院还将巩固精准救助、救助回访等工作实效,确保救助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北京法院的司法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司法保障。未来,北京法院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和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持。(来源: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