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核心事件】
目击者王先生(园区工人)描述:“当时正在巡检,突然听到‘砰’的一声,转头就看到焦炭塔底部喷出火舌,紧接着黑烟像蘑菇云一样升起。”
消防部门透露,现场高温达 600℃,火势一度威胁相邻的 3 个储油罐,紧急调用泡沫灭火剂和沙土进行隔离。
焦炭塔:石化行业的 “定时炸弹”
高温高压:内部温度达 480℃,压力 3-5 公斤 / 平方厘米;
介质腐蚀性强:长期接触含硫、含氮的重油,易造成设备腐蚀;
频繁切换操作:每 24 小时需切换一次生产周期,阀门、密封件易疲劳损坏。
同类事故频发:
2012 年南京金陵石化焦炭塔因法兰松动泄漏起火;
2024 年浙江某炼油厂焦炭塔因液压螺栓锁环未锁到位引发火灾;
此次事故与 2025 年 3 月某炼油厂焦炭塔硫化亚铁自燃事故成因高度相似。
初步调查:设备老化还是管理漏洞?
设备维护缺失:
焦炭塔塔底阀门和密封件长期承受高温冲刷,若未定期检测更换,易出现泄漏;
天津石化 2023 年虽增设专职防腐工程师,但未明确是否覆盖焦炭塔关键部件。
操作流程缺陷:
部分炼油厂存在 “重生产、轻维护” 倾向,违规缩短设备检修周期;
2024 年山东某炼油厂因操作工未按规程关闭阀门,导致类似事故。
应急响应争议:
有现场人员反映 “报警后 5 分钟才启动应急预案”,而行业标准要求重大泄漏需在 3 分钟内处置。
环境风险与居民关切
污染物排放: 事故产生的烟气主要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环保部门启动应急监测,初步数据显示未超标。
消防水处置: 扑救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全部导入应急池,未直接排入周边水体。
居民反应: 事发地 3 公里内居民被临时疏散,部分居民质疑 “为何选址在人口密集区”,但官方称符合安全距离标准。
石化行业安全升级迫在眉睫
技术防控:
推广智能监测系统:如金陵石化 2012 年事故后安装的 “初期火灾智能预警”,可提前 30 秒检测到异常升温;
应用耐腐蚀材料:某企业采用镍基合金阀门,使用寿命从 2 年延长至 8 年。
管理革新:
第三方独立检查:参考舟山市应急管理局做法,引入专家团队对关键设备进行 “解剖式” 排查;
承包商全流程监管:此次事故涉事承包商为第三方运维公司,需强化资质审核和操作培训。
政策倒逼: 2024 年实施的《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明确,设备腐蚀未定期检测即属重大隐患。
结语:一次火灾照见行业安全短板
设备老龄化:国内炼油装置平均服役年限达 15 年,超期服役现象普遍;
安全投入不足:部分企业安全费用仅占营收 0.5%,远低于国际 1.5% 的标准;
应急能力薄弱:70% 的企业未开展过跨部门联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