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葫芦岛碧桂园工地坍塌致 3 死 1 伤 住建部挂牌督办 来源:法治零距离 时间:2025-04-15 浏览:

  法治零距离讯  辽宁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前对葫芦岛市龙港区碧桂园国风盛璟二期工程 “4・6” 较大坍塌事故启动挂牌督办程序,该事故造成 3 人死亡、1 人受伤,暴露出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管理的深层次问题。以下从事故概况、原因分析、处理进展及行业警示等方面展开说明:

  一、事故基本情况与督办要求

  事故经过

  2025 年 4 月 6 日 9 时 20 分,碧桂园国风盛璟二期项目在进行排水沟改道施工时,沟槽土方发生坍塌,导致 3 名作业人员被埋压,经抢救无效死亡,另有 1 人受伤。事故发生后,辽宁省安委会依据《辽宁省较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要求葫芦岛市在 60 日内完成调查并提交报告,事故调查报告需经省安委会审核后向社会公布。

  双重督办机制

  住建部同步介入,于 4 月 10 日发出《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较大及以上事故查处督办通知书》,要求辽宁省住建厅对事故责任企业和人员实施行政处罚,并将处理结果上传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对安全生产的协同监管力度。

  二、事故原因与企业责任剖析

  直接原因

  初步调查显示,事故与土方开挖方式违规、排水系统失效及现场监管缺失直接相关。具体表现为:

  开挖作业不规范:未按《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分层分段开挖,导致边坡失稳。

  排水措施失效:施工区域未设置有效的截水、排水设施,降雨后土体含水量饱和,加剧坍塌风险。

  现场管理失控:监理单位未履行旁站监督职责,未及时制止违规作业;项目方存在 “边施工边改图纸” 现象,安全措施滞后于施工进度。

  企业系统性问题

  碧桂园近年来多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如 2018 年安徽六安工地坍塌、2020 年广州金叶子酒店边坡滑坡),暴露出其 “高周转” 模式下的管理漏洞:

  压缩工期:要求项目拿地后 4 个月开盘、7 个月回款,导致施工单位为赶进度简化安全流程。

  分包乱象:工程层层转包,总包单位抽成后将工程分包给无资质的小包工头,安全投入被严重稀释。

  技术管控薄弱: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未配套完善的安全操作规范,2025 年汕头、佛山项目曾因机器人操作失误导致人员受伤。

  三、事故处理进展与后续影响

  责任追究

  刑事侦查:葫芦岛市应急管理局已对涉事总包单位、监理公司立案调查,7 名责任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行政处罚:住建部拟对碧桂园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对项目负责人吊销执业资格证书。

  信用惩戒:事故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将被纳入安全生产 “黑名单”,限制参与招投标。

  行业整顿

  全省排查:辽宁省自 4 月 15 日起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重点检查深基坑、高支模等危大工程,已停工整改项目 23 个。

  技术复核:对发生事故的特级资质企业及较大以上事故企业,由省级专家团队复核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吊销资质。

  公众与舆论反应

  事故引发社会对房地产行业 “重速度轻安全” 的广泛批评。有媒体统计,碧桂园近 7 年累计发生 9 起重大事故,暴露其安全管理体系的脆弱性。部分网民呼吁建立 “安全黑名单” 制度,对频发事故企业实施市场禁入。

  四、建筑行业安全警示与建议

  企业层面

  摒弃 “高周转” 模式:合理制定工期,将安全投入纳入成本核算,避免因赶工忽视风险。

  强化分包管理: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严禁转包、违法分包,对分包单位实施安全考核一票否决。

  技术赋能安全:推广 BIM 技术、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施工过程的动态风险预警。

  监管层面

  严格执法:对危大工程实施 “双随机、一公开” 检查,对违规企业顶格处罚,2024 年辽宁省已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 12 家。

  信用联动:将企业安全记录与银行贷款、资质审批挂钩,形成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的惩戒机制。

  公众监督:开通安全生产举报平台,对查实线索给予最高 2 万元奖励,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工人权益保障

  加强培训:施工企业需对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需达 100%。

  工伤保险:推行 “工伤保险 + 商业保险” 模式,确保事故后赔偿及时到位。

  五、总结与展望葫芦岛碧桂园事故再次敲响建筑行业安全警钟。当前,辽宁省已通过挂牌督办、信用惩戒、技术复核等手段强化监管,但根治 “重生产轻安全” 的顽疾仍需多方协同:企业应将安全文化融入发展基因,监管部门需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公众则需提升监督意识。唯有形成 “政府监管、企业主责、社会参与” 的共治格局,方能遏制事故频发态势,实现安全生产与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