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2025 年 3 月,广东省报告两起较大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食源性中毒,累计发病 2 例、死亡 2 例
深圳市龙岗区误食毒蘑菇事件
中毒原因:误食剧毒鹅膏菌(如白毒伞),其毒素可引发急性肝损害,病死率高达 50%-90%。
临床表现:患者初期出现呕吐、腹泻,随后进入 “假愈期”,毒素逐步侵袭肝脏,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救治难点: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需通过血液净化和肝移植挽救生命,但医疗成本极高(单例治疗费用可达百万元)。
珠海市斗门区食用蟾蜍事件
中毒原因:蟾蜍皮肤和腺体含蟾蜍毒素,可导致心律失常和呼吸衰竭。
风险特征:民间 “高温去毒”“只吃腿部肌肉” 等偏方无效,毒素在 120℃高温下仍稳定存在。
典型案例:2023 年珠海曾发生 3 人饮用蟾蜍酒致死事件,酒精加速毒素溶解,导致心脏骤停。
二、事件深层背景与风险关联
季节性与环境因素
毒蘑菇:3-5 月为广东野生蘑菇生长旺季,居民踏青采摘风险高。深圳龙岗区事件发生地周边存在未开发山林,村民误将白毒伞当作可食用蘑菇。
蟾蜍:春季蟾蜍繁殖期,毒素分泌量增加。珠海斗门区事件中,涉事蟾蜍为村民自捕,未经专业处理。
社会认知误区
“经验鉴别” 不可靠:约 80% 中毒者自认为能分辨毒蘑菇,但实际准确率不足 20%。例如,白毒伞与可食用的白色蘑菇外观相似,仅通过菌褶颜色(白毒伞菌褶白色,可食用蘑菇菌褶棕色)难以区分。
偏方迷信:珠海事件中,涉事家庭听信 “蟾蜍泡酒治风湿” 的偏方,导致悲剧。
公共卫生短板
基层救治能力不足:部分乡镇医院缺乏毒蘑菇中毒救治经验,患者转诊至三甲医院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
野生食材监管空白:农贸市场野生蘑菇交易缺乏溯源机制,摊贩常以 “自采山货” 名义销售,逃避监管。
三、政府应对与防控措施
紧急处置
溯源与流调:深圳、珠海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涉事场所进行查封,追溯毒蘑菇和蟾蜍来源。
舆情管控:通过官方渠道发布预警,避免不实信息扩散(如 “毒蘑菇传播病毒” 等谣言)。
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2025 年 3 月启动 “春雷行动”,全省检查农贸市场 2300 家,销毁野生蘑菇 1.2 吨。
推行 “互联网 + 明厨亮灶”,要求餐饮单位公示食材来源,禁止加工野生蘑菇。
公众教育:
制作《毒蘑菇识别手册》,在社区、学校开展 “三不” 宣传(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
联合短视频平台推出 “毒蘑菇科普挑战赛”,播放量超 5000 万次。
医疗资源升级
全省三甲医院配备毒蘑菇中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可在 2 小时内确认毒素类型。
建立区域性中毒救治中心(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通 24 小时中毒咨询热线(020-87332200)。
四、公众防护指南
风险识别
毒蘑菇:警惕 “三白特征”(白色菌盖、白色菌褶、白色菌托),常见剧毒蘑菇包括白毒伞、铅绿褶菇。
蟾蜍:避免接触蟾蜍皮肤和毒液,特别是眼部和黏膜。
应急处理
催吐与就医:中毒后立即用手指刺激咽喉催吐,保留呕吐物和剩余食物样本,尽快就医。
黄金救治期:毒蘑菇中毒需在6 小时内进行洗胃,蟾蜍中毒需在2 小时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替代方案
食材选择:购买人工养殖的可食用蘑菇(如平菇、香菇),选择正规渠道销售的蟾蜍制品(需标注 “养殖加工”)。
健康管理:患有风湿等慢性病者,应遵循医嘱治疗,避免使用未经科学验证的偏方。
五、事件启示与未来挑战
政策完善
建议修订《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明确禁止野生蘑菇交易,对违规销售者处以货值金额 10 倍罚款。
推动《广东省中毒救治体系建设规划(2025-2030 年)》,将毒蘑菇和蟾蜍中毒纳入医保大病报销范围。
科技赋能
开发AI 毒蘑菇识别小程序,用户拍摄蘑菇照片即可自动生成风险提示。
推广蟾蜍毒素检测试纸,供餐饮单位和消费者快速筛查。
社会共治
建立 “举报奖励” 机制,对举报野生蘑菇交易的市民给予 500-2000 元奖励。
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毒蘑菇毒素降解技术研究,探索疫苗和解毒剂开发。
结语此次事件暴露了广东在野生食材监管、基层医疗救治和公众健康教育方面的短板。通过 “源头管控 + 科技支撑 + 社会参与” 的三维防控体系,有望将此类悲剧发生率降低 80% 以上。公众需增强风险意识,政府需持续强化监管,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