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4 月 15 日下午,安徽合肥某小区地下车库入口处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 6 岁男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蹲坐在车库坡道玩耍,遭一辆黑色 SUV 两次碾压颈部,送医抢救无效后于次日离世。令人心碎的是,这个孩子是母亲历经三次试管婴儿手术才孕育的珍贵生命,而悲剧的发生仅仅源于监护人的片刻疏忽与多重安全隐患的叠加。
一、事故现场:25 秒监控记录生死瞬间根据小区监控画面显示,当天 15 时 17 分,男童身着红色上衣蹲在车库入口的下坡处,背向车道摆弄着手中的玩具。此时,一辆黑色 SUV 从地面道路右转进入车库,由于车身较高且处于下坡视角盲区,司机未能察觉蹲在地上的孩子。车辆右前轮直接碾压男童颈部,导致其身体卷入车底,后轮随后再次从头部碾过。
令人窒息的是,司机在感受到明显颠簸后仅短暂刹车,未下车查看便继续将车开进车库。男童凭借顽强的求生欲爬起身,踉踉跄跄向 10 米外的保安亭跑去,途中多次摔倒,最终在距离爷爷不足 5 米处昏迷倒地。爷爷发现异常时,孩子已出现颅内出血和内脏破裂症状,经抢救无效于次日死亡。
二、责任链条:监护失职与安全管理漏洞交织
监护人过失成主因
男童的爷爷是该小区保安,事发时正在保安亭与同事闲聊,完全未注意到孙子身处危险区域。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第 34 条,监护人未履行监护职责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可能承担 70% 以上责任。类似案例中,2024 年广西玉林 2 岁幼童在地库被碾身亡,法院最终判定监护人承担主要责任。
司机二次碾压引发争议
司机在第一次碾压后已察觉异常(刹车灯亮起),但未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导致二次碾压加重伤情。法律专家认为,若调查证实司机存在 “应当预见而未预见” 的过失,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但 SUV 车型的右前盲区(身高 1.2 米以下儿童处于视觉死角)和车库坡道设计缺陷,也为责任认定带来复杂性。
物业安全管理缺失
涉事车库入口未设置儿童禁入标识,也未安装反光凸面镜、减速带等安全设施。业主反映,该车库长期存在人车混行问题,物业仅在入口处设置 “小心车辆” 警示牌,未采取物理隔离措施。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 35 条,物业公司可能因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承担次要责任。
三、特殊背景:试管婴儿家庭的锥心之痛知情人透露,男童是其父母通过三次试管婴儿手术才成功孕育的孩子。母亲为完成受孕,经历了取卵、移植等 20 余次手术,耗时两年半、花费近 30 万元。孩子的意外离世对这个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母亲在医院多次哭晕,父亲则陷入重度抑郁。
这一特殊背景加剧了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心理学专家指出,试管婴儿家庭常因 “过度补偿心理” 忽视安全监管,此类悲剧反映出特殊生育群体在育儿过程中的心理矛盾。
四、社会争议:盲区事故的责任边界事件曝光后,舆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司机责任:
支持追责方:认为司机在碾压后未下车查看,涉嫌 “肇事逃逸”。
同情司机方:强调 SUV 盲区客观存在,且司机未收到任何警示信号。
类似案例中,2023 年合肥清洁工车库午睡被碾身亡,司机因 “无法预见” 被判无罪,获国家赔偿 21 万元。
物业责任:
业主质疑物业未落实 2025 年《地下车库安全管理二十条》,如未定期检查盲区警示标识、未设置电子围栏等。涉事物业已紧急整改,增设反光镜、坡道护栏,并计划安装生物感应报警系统。
技术争议:
有网友呼吁车企强制安装 “生命探测雷达”,当检测到车周生物信号时自动刹停。但也有反对者认为,技术依赖可能弱化监护人责任。
五、安全警示:别让 “熟悉环境” 成为致命陷阱此次悲剧暴露了多重安全隐患:
家庭层面:60% 的儿童事故发生在小区内,家长易对 “熟悉环境” 产生安全错觉。
公共管理层面:2024 年全国地下车库儿童伤亡事故达 413 起,平均每天 1.1 起,凸显监管漏洞。
法律层面:现行法律对 “视线盲区事故” 的责任判定滞后,需引入 “预见可能性” 新标准。
目前,合肥警方已成立专案组调查事故,涉事司机被依法传唤,物业配合调查。事件进展本报将持续关注。
(本文信息综合自合肥警方通报、家属提供的医疗记录、现场监控录像及法律专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