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导语
七年前一场校园招聘埋下的隐患,让三名高职院校毕业生深陷牢狱之灾。刑满释放后,徐某、杜某、徐某某以"校方监管失责"为由,向母校徽商职业学院提出索赔诉求,一场持续多年的教育责任争议浮出水面。
事件回溯:校招企业实为诈骗窝点
2015年,徐某等三人考入安徽省国资委直属公办院校徽商职业学院。2017年大二暑期,三人通过校园招聘入职合肥柏鑫天诚商贸有限公司。据当事人称,该公司已连续三年入校招聘,校方不仅提供宣讲场地、组织学生参会,更有教师现场推荐"优质企业"。
2018年3月,该公司因涉嫌诈骗被查,包括三名实习生在内的数十名员工获刑。法院认定三人属从犯,除追缴全部工资外,另判处4年有期徒刑及7万-10万元罚金。2021至2022年,三人陆续刑满,但因未履行罚金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生活陷入困境。
争议焦点:校企合作链条谁之过?
学生主张
1、校方审核缺位:涉事企业连续三年入校招聘却未被识破风险,校方未履行用人单位资质审查义务;
2、实习监管真空:实习期间校方未跟踪管理,学生从事电诈业务数月未被察觉;
3、事后处置冷漠:服刑期间校方未提供法律援助,出狱后仅发放两笔2000元慰问金,毕业证迟至2023年补发。
类比案例
2019年浙江某高校21名实习生在沪涉电诈案,经检察机关审查认定学生无犯罪故意予以出罪。杜某等人强调:"底层业务员难以识别犯罪实质,基于对公办院校的信任才误入歧途。"
现实困境:刑满学子生存维艰
1、就业歧视:徐某某表示,前科记录使其求职屡屡碰壁;
2、经济重压:三人均未缴纳罚金,名下银行账户遭冻结;
3、社会关系断裂:杜某坦言婚恋受阻,"无人愿与背负债务者组建家庭"。
校方态度:迟到的毕业证与悬而未决的对话
据当事人陈述,校方六年间接待家长数十次,但始终以"正在协调"推诿。值得关注的是,徽商职业学院在2023年为三人补发毕业证书,但对其追责诉求未作实质性回应。记者多次致电校方,截至发稿未获答复。
专家声音:校企合作需筑牢风险防火墙
教育法学专家指出,此案暴露出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中的多重漏洞:
1、用人单位背景调查形式化;
2、实习过程"放羊式"管理;
3、学生法治教育缺位。
"学校不仅是实习的组织者,更应是学生权益的第一守护者。"专家呼吁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建立校企黑名单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