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零距离讯 4 月 21 日下午,一段 "黑色污水直排靳江河" 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视频显示,长沙市岳麓区靳江河左岸一处排水口涌出浑浊水流,形成宽约 3 米的污染带,持续约 20 分钟后逐渐变清。记者从湘江新区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局获悉,此次污染系雨污混排所致,当地已启动水质监测和整改工程,涉事区域雨污分流改造预计年底前完成。
一、污染现场:暴雨触发混排 居民紧急报料当日 15 时 18 分,居住在靳江社区的王先生拍摄到污染画面。视频中,排水口附近水面呈现墨黑色,与周边清澈河水形成鲜明对比。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下着暴雨,水流很急,黑色污水很快扩散开来,空气中还有股怪味。"
岳麓高新区产业发展局工作人员证实,当天长沙遭遇短时强降雨,导致部分老小区合流制管网内的生活污水与雨水混合溢出。"我们在靳江河入湘江口设置了水质监测点,初步分析污染物主要是 COD 和氨氮,未检出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加密监测频次,结果将通过 "长沙生态环境" 公众号实时公布。
二、问题溯源:管网改造滞后 应急能力不足此次事件暴露出老城区排水系统的结构性矛盾:
管网改造进度不一:岳麓区虽在 2024 年启动赵洲港汇水区雨污分流工程,总投资 15 亿元,但涉事的靳江社区部分小区改造尚未完成。数据显示,该片区仍有 32% 的管网为合流制,雨季易发生溢流。
应急调蓄能力薄弱:靳江河流域缺乏大型调蓄池,暴雨时污水直排风险较高。2024 年 9 月监测显示,靳江河口断面水质为 Ⅲ 类,总磷指标接近临界值。
管理机制待完善:尽管 2025 年 2 月全市地表水优良率达 100%,但基层环保部门对管网溢流的预警响应仍依赖人工巡查,智能化监控覆盖率不足 40%。
三、治理行动:三级联动整改 科技赋能治水事件发生后,湘江新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工程措施:投入 2000 万元对靳江社区 12 个合流制小区实施 "错峰改造",优先改造排水不畅区域。目前已完成 3 个小区的雨污分流,其余 9 个计划 11 月底前完工。
技术升级:在靳江河流域布设 50 个智能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 pH 值、溶解氧等参数。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将自动触发泵站抽排,最大抽排能力达 2000 立方米 / 小时。
执法联动: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城管、住建部门开展 "清水利剑" 专项行动,重点查处违规接入雨水管网的餐饮商户。截至 4 月 23 日,已排查商户 127 家,整改问题 38 处。
四、专家建言:构建 "海绵城市" 治理体系湖南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勇指出,此次事件折射出城市治水的深层挑战:"长沙年均降雨量 1400 毫米,传统排水系统难以应对极端天气。建议推广 ' 渗、滞、蓄、净、用、排 ' 的海绵城市理念,在汇水区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
针对老城区改造难题,李勇建议采用 "非开挖修复技术":"例如紫外光固化修复,可在不破坏路面的情况下修复破损管道,工期缩短 50% 以上。" 此外,他呼吁建立 "厂 - 网 - 河" 一体化运维机制,将污水处理厂、市政管网和河道管理纳入统一调度平台。
五、民生关切:改造期间保障居民生活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居民对施工带来的不便表示理解。靳江社区居民张女士说:"虽然最近小区经常开挖,但工作人员会提前通知,尽量避开早晚高峰。"
为减少施工影响,湘江新区推出三项便民措施:
错峰施工:要求施工单位每日 7:00-12:00、14:00-19:00 作业,禁止夜间施工;
交通疏导:在施工路段设置临时便道,安排志愿者引导车辆通行;
水质公示: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每日更新施工进度和水质数据。
目前,靳江河流域水质已恢复正常。这场由暴雨引发的生态危机,既是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测试,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随着赵洲港汇水区项目的推进,长沙正以 "绣花功夫" 破解老城区治水难题,让母亲河重现碧波荡漾。
(本文信息综合自湘江新区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局通报、长沙市生态环境局数据及现场采访)